9.团
「团」字見於一枚戰國時期的三晉鉨,作下揭字形(取圖自羅福頤《古璽彙編》0714,釋文來自吳振武《古璽文編校訂》):
「团」在這枚三晉鉨中用爲人名,从囗从才,含義、讀音不詳。
遼代的《龍龕手鏡》有「团」字,云:「团,俗。音囚。」依照《龍龕手鏡》的體例,這是「俗字以正字注音」。也就是說在中古時期「团」是「囚」的俗字(「团」疑似「囚」手寫體的楷化字)。明代《重訂直音篇》亦指出:「囚,徐由切。繫也,罪人也。团,同上。」
現行簡化字「团」最早見於民國時期,來自「團」的略字「団」(今日本新字體如此作)的訛變(「寸」訛變成「才」)。
三晉鉨中的人名「团」,《龍龕手鏡》中的俗字「团(囚)」以及現行簡化字「团(團)」時空差距太遠,彼此之間沒有因果關係,互爲同形字。
10.块
「块」字見於《郭店楚簡·太一生水》第7號簡,爲「缺」的異體字,作下揭字形(取圖自武漢大學簡帛研讨中心《郭店楚墓竹書》):
「夬」 字甲骨文有之,像右手套鉤弦器(扳指)之形。从「夬」聲的字,多帶有缺、空等含義,如「決」(分決)、「玦」(環形有缺口的珮玉)、「抉」(挖出)、「䆕」(穿通)、「䏐」(孔洞)、「?」(古代的城缺)、「䀗」(據段註,爲剈目、窐目)等。
「夬」 在戰國竹簡中可直接表现「缺」的含義。如《郭店楚簡·老子乙》:「大成若夬(缺),其甬(用)不幣(敝)。」又如戰國晚期的《睡虎地秦簡·秦律十八種·置吏律》:「其有逝世亡及故有夬(缺)者,爲補之,毋須時。」
「缺」是秦文字(「缺」不見於六國文字),較早的用例在秦王政、秦二世時期的里耶秦簡中。
楚文字的「块」和秦文字的「缺」都孳乳自「夬」,分別添加「土」和「缶」作爲義符造了分化字。
另外在遼代《龍龕手鏡》有「块」字,云:「块,於決反。」只記錄了音切,未註明含義及其正字。大概在當時人看來過眼即憭,竝非《龍龕手鏡》有意吝惜筆墨。瑾昀按:《廣韻》「抉」字載有「於決切」,與《龍龕手鏡》「块」字音切雷同,而且「土」「扌」相混是俗文字中的慣例,故而《龍龕手鏡》中的「块」即「抉」之俗字。
現行簡化字「块(塊)」是民國時期仿「快」字所造的新型簡體字。
楚文字的「块(缺)」、《龍龕手鏡》中的俗字「块(抉)」以及現行簡化字「块(塊)」互相之間均爲同形字。
11.关
「关」即「灷」字。爲「朕」字右側所从。「朕」嚴格隸定爲「?」,从「舟」从「灷」會意。下圖是「关/灷」和「朕/?」的古文字字形(取圖自季旭昇《說文新證》):
此說解既闕,而妄人補「我也」二字,未知許說字之例也。按:朕在舟部,其解當曰:「舟縫也。从舟,灷聲。」何以知爲舟縫也?《考工記·函人》曰:「視其朕。欲其直也。」戴先生曰:「舟之縫理曰朕。故札續之縫亦謂之朕。」所以補許書之佚文也。本訓舟縫,引伸爲凡縫之偁。凡言朕兆者,謂其幾甚微,如舟之縫,如龜之坼也。
段玉裁先生認爲「朕」的本義是「舟縫」,引申爲縫隙,竝舉《考工記》爲證。另《鬼谷子·內揵》:「若蛈母之從其子也,出無間,入無朕,獨往獨來,莫之能止。」陶弘景注:「蓋言蛈母養子,以蓋覆穴,出入往來,初無間朕,故物不能止之。」此處「間」(間隙)、「朕」(縫隙)對舉。
唐蘭先生承段說,從古文字字形出發(見上圖),認爲「朕」右側「关/灷」即「朕」初文,字从廾持物填縫隙,舟之縫隙最需填,故後加「舟」旁作「朕」。裘錫圭先生進一步指出,「灷」所持之「丨」是「針」的象形初文。
「关/灷」所持之「丨」兩側往往加上小點(「八」形)表现填補物,在《說文》小篆中就容易和「火」混同。「灷」正是這種《說文》小篆訛體的嚴格隸定字(上「火」下「廾」)。
但是「关/灷」在自然隸變時往往粘連起來作「龹」形(見上圖B17、B18),再之後出頭的部分消散,也就成了「关」形,即今天楷書「朕」、「送」所从。而在以「朕」作爲聲旁的諸字(謄榺賸幐騰黱滕?縢螣塍勝)中,「关/灷」仍作出頭的「龹」形。
攷慮到楷書部件的「龹」有另一來源(來自「?」,「卷」、「券」、「拳」等字的上部,或參「?」「灷」之例),若是不做區分的話在隸定字中容易混杂。故而最終在隸定古文字時有了這麼一个約定:以「关」(寬式)或「灷」(嚴式)來隸定古文字中的「灷」(「朕」聲字例外),以「龹」(寬式)或「?」(嚴式)來隸定古文字中的「?」。
「关」除了充當「灷」的隸定字之外,還是「笑」的異體字。這个意義的「关」,一般辭書用了「八」頭「关」(而非「丷」頭)表现,實際上是刻本慣用的舊字形,直接與「关」字做認同即可。
- 《漢書·薛宣傳》:「設酒肴,請鄰里,壹关相樂,斯亦可矣。」顏師古注:「关,古笑字。」
- 《字彙·八部》:「关,與笑字同。」
- 《康熙字典·八部》:「《集韻》笑古作关。《前漢·谷永傳》罷歸倡優之关。餘詳竹部四畫。《正韻》亦作咲。关从八从天。」
「笑」字戰國秦漢文字作「?」(今本《說文解字》小篆「笑」高低皆訛),从「艸」从「犬」,隸變時「艸/艹」變爲「䒑」(參「著」「着」之例),「犬」變爲「大」(參「犬」「大」之例),也構成「关」形。之後再追加義符「口」作「咲」。
現行簡化字的「关」,截取「關」字俗體「関」中間的特徵部件所造,與《(一)》 中所舉的「习」、「击」等字的簡化方式雷同。實際上「関」中的「关」是「?」的俗寫,常用漢字中有「關-関」、「聯-联」兩例。
古文字隸定字「关(灷)」、漢代隸書中的「关(笑)」(後作「咲」)、俗體偏旁中的「关(?)」以及現行簡化字「关(關)」互相之間均爲同形字。
12.乡
「乡」即「?」字,只見用於偏旁。「?」爲「邑」之反文。
在作爲偏旁隸變的時候,「邑」隸變成了「阝」,「?」隸變成了「乡」(「乡」即「阝」之反寫,理論上應叫「反邑旁」)。隸楷文字中帶「乡」的字不多,重要是「郷」和「雍」二字。下文一一分述之。
「郷」的古文字字形見下圖(取圖自中華語文知識庫):
「雍」字小篆作「雝」,其古文字字形見下圖(取圖自季旭昇《說文新證》):
「雝/雍」字甲骨文从「吕」(「宫」初文,像兩城邑相連之形,與「鄰」的表意初文「厸」的造字方式雷同)从「隹」,或从水(如二形),嚴格隸定當爲「?」。秦文字的「雝」即承襲自殷周文字「?」。「雝」的「巛/川」來自「水」之變,「雝」之「邑」來自「吕」之訛。
《說文解字》:「邕,四方有水,自邕城池者。从川从邑。 ?,籀文邕。」此處許慎先生向我們傳達了兩个訊息:①在秦漢人的觀念裏,「邕」是四方被水環繞的都邑。②秦文字「邕」所承襲的晚周籀文正作「?」。
故而我們認爲, 正因爲「?/邕」须要表现「四方被水環繞的都邑」,所以秦國人將宗周文字中的「?」的聲旁「吕」直接類化成義符「邑」來强化「都邑」的含義。殷周文字的「?」也順勢改革成了「雝」。這與秦文字將甲金文中的「卿」類化成从兩「邑」的「郷」很類似。
接着,漢代人對秦文字的「雝」繼續進行改革(隸變),形成了今天应用的「雍」字。其演進圖如下:
綜上所述,楷書中的「乡」(「郷」、「雍」所含)均來自秦文字中的「?」(反邑),是漢字隸變時產生的不成字部件。故而「乡/?」只有字形而沒有音、義,也沒有記詞職能。
不過到了宋代,「?」開始用來表现「花苑之苑」。宋·鄭樵《通志·六書略》:「?,即花苑之苑。」但是「?」的偏旁情势「乡」始終沒有用來記錄漢語詞彙。直到 1956 年的《漢字簡化计划》中,才規定借用「乡」字替代「郷鎮」之「郷」,與前文所提及的「习」、「击」、「关」簡化方式一樣,屬於截取特徵部件所造簡字。
古文字中表现「反邑」的「乡(?)」(反邑旁) ,與現行簡化字的「乡(郷)」構成一組同形字。
未完待續……
推荐阅读
- 2020-07-07模式状况设计模式从放弃到入门
- 2020-07-07书法作品用注射器写书法在网上火了!创作者不次于王羲之?
- 2020-07-07古文字字形古文字中的「简化字」(三)
- 2020-07-07北京的人信息密恐式特稿的代表作——《另一个北京》
- 2020-07-06是一个时代「释读解字」魅力汉字——“秋”